在做 MG 動畫的時候,要是想讓 2D 場景看著有 3D 立體感,光影處理特別關鍵。這就像給畫面加了層 “厚度”,能讓平面的東西一下子變得立體起來。
先來說說光影的基礎邏輯。光照射到物體上,會產生亮面、暗面和投影。在 MG 動畫里,把這幾個部分處理好,立體感就出來了。比如畫一個方塊,亮面用淺一點的顏色,暗面顏色深一些,再在旁邊加上投影,方塊立馬就不像紙片,而是有了體積。
給物體打光的方向也很重要。不同方向的光,帶來的效果完全不一樣。頂光會讓物體上面亮、下面暗,適合表現俯視的場景,讓物體有種 “陷進去” 的感覺;側光就像陽光從側面照過來,亮面和暗面區分明顯,物體的輪廓和立體感都能突出。要是想讓畫面有戲劇性,還能試試逆光,物體邊緣被照亮,中間暗下去,很有氛圍感。
除了主光源,添加輔助光也能讓畫面更豐富。主光源負責照亮主體,輔助光可以照亮暗面,避免暗面太黑,丟失細節。就像晚上房間開著主燈,再開個臺燈補光,角落里的東西也能看得清楚。在動畫里,輔助光還能用來強調畫面里的重點,比如想突出某個小物件,就用輔助光單獨打亮它。
色彩在光影表現里也有大作用。同樣的光影關系,用不同的色調,呈現出的立體感和氛圍都不同。冷色調會讓物體感覺往后退,有距離感;暖色調就會往前 “沖”,拉近和觀眾的距離。把冷暖色調結合起來,冷暖對比強烈,立體感更明顯。比如畫面里遠處的山用冷藍色,近處的樹用暖綠色,遠近層次一下就拉開了。
還有光影的過渡也要注意。從亮面到暗面,不能突然變色,得有個自然的過渡。可以用漸變的方式,讓顏色慢慢變化,看著更真實。要是過渡太生硬,畫面就會顯得很假,立體感也會大打折扣。
其實,在 MG 動畫里用光影給 2D 場景打造 3D 立體感,就是不斷調整這些細節。多觀察真實世界里的光影,再結合動畫的風格和需求,反復嘗試,就能做出有立體感的畫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