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做MG動畫的時候,轉場要是沒整好,看著那叫一個別扭,畫面跳來跳去的,觀眾都得被搞懵。其實,想讓作品連貫起來,轉場這塊有不少門道,下面就掰開了揉碎了跟大家嘮嘮。
一、圖形“變形計”,轉場超自然
圖形轉場就跟玩變魔術似的,不過咱不用那些花里胡哨的詞兒。簡單來說,就是讓畫面里的圖形變個樣子,帶著觀眾進入新場景。比如,一開始畫面里有個圓乎乎的氣球,正飄著呢,這時候氣球慢慢拉長、變扁,等它再定下來,直接就變成了下一個場景里的信封。觀眾的眼睛就跟著這個圖形的變化,不知不覺就到了新地方,一點都不覺得突兀。或者找倆長得像的圖形,上一秒是彎彎的彩虹,下一秒出現彎彎的小橋,形狀差不多,場景切換就順溜多了。
二、顏色“接力賽”,過渡超絲滑
顏色轉場就好比一場接力賽,前一個場景把顏色“接力棒”穩穩傳給下一個場景。要是前一個畫面全是綠油油的草地,想切換到火紅的晚霞場景,就可以讓綠色一點點變淡,摻進點白色,變成淺淺的綠,再慢慢加進紅色,等紅色越來越濃,晚霞的場景就自然出現了。觀眾看著顏色一點點變,眼睛就適應了,場景切換也就沒那么生硬了。
三、元素“瞎溜達”,轉場帶節奏
運動轉場就是讓畫面里的東西“動起來”,帶著觀眾的眼神到處溜達。比如說,畫面里有個小方塊,從屏幕左上角“嗖”地一下飛出去,等它再冒出來的時候,直接就到了另一個場景里。或者讓動畫里的角色做個動作,像伸個懶腰,在它伸懶腰的功夫,場景就換成新的了。這樣靠著元素的運動來轉場,整個動畫都跟著活潑起來,觀眾看得也帶勁。
四、遮罩“玩把戲”,場景無縫換
遮罩轉場就像是給畫面變個小把戲。拿個形狀,像個大圓圈,從畫面右下角慢慢變大,一點點把原來的畫面蓋住,等整個屏幕都被這個圓圈填滿了,它再慢慢縮小消失,新場景就露出來了。還有用線條的,一條直線從畫面左邊“爬”到右邊,把原來的畫面遮得嚴嚴實實,等線條到頭了,新場景就出現了,看著可有意思了。
做MG動畫的時候,把這些轉場方法摸透了,根據動畫講的故事、想要的風格,挑合適的轉場方式,保準能讓作品看起來順順當當的,觀眾看著也舒服。